【我身边的故事】余哥的三次抉择

隆冬时节,寒风萧瑟。杜山镇东港村纯之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地内却生机一片。水泥路两边整齐分布着一排排大棚,凑近一瞧,棚内巴掌高的苕尖上覆盖着三层薄膜,绿油油的叶子隐约可见。“采取农技专家的建议,给苕尖保温,预计元宵节前后就能采摘了。”1月18日,合作社负责人余锦庭笑逐颜开,苕尖提前上市,意味着赚头大。

余锦庭是附近十里八湾的能人,朋友们都爱喊他一声“余哥”。可余锦庭能有今天并不容易。

2012年,余锦庭还是城区一家宾馆的老板,日子过得安安稳稳。听闻国家出台土地流转激励政策,建蔬菜大棚能享受补贴,事业心强的他看到了机会,东拼西凑300万元转行当起了农夫。

“我之前连锄头都没扛过!”余锦庭戏谑道。凭着一股冲劲,他先后流转、租用500亩土地,成立纯之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起步是顺利的。看着地里长势喜人的蔬菜,余锦庭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然而,他很快发现,由于不了解市场行情、不懂田间管理和成本控制,成熟的生菜、菠菜就算降价也无人问津,最后只能烂在地里。

那一晚,余锦庭辗转反侧。

“100多万元打了水漂,我急得睡不着觉。”余锦庭回忆说,“不过,我很快重振信心。国家扶持生态农业发展,家人无条件支持我,我相信当农民有前途。”

凭着一股韧劲,余锦庭总结失败教训,决心东山再起。在摸清了市场行情后,他决定专注种植绿色无公害苕尖。

2014年,转机来了。色泽翠绿、口感柔嫩顺滑的苕尖很快赢得市场口碑,一些农产品批发公司负责人纷纷登门寻求合作。尽管售价高出市场价一成,但苕尖的年销售量达到10万斤,俏销鄂东南各地超市。

就在信心满满的余锦庭打算大干一番时,有人找到他说,苕尖虽好吃,但价格太高,利润空间小,为什么不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余锦庭一口否决:“过度压缩成本只会让质量‘掺水’,绿色生态苕尖也将名不副实。”

“绝不能以次充好。”余锦庭铁了心要将生态农业之路走到底。他接连购入农药残留检测仪、杀虫灯、防虫网、诱色纸,填写生产档案,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去年初,我市确立了调减玉米、棉花种植面积,扩种蔬菜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子。市农委、市科协组织专家与基地对接,帮助余锦庭申请资金、指导技术、谋划销路。有了专家的指导,余锦庭信心更足了,他毅然将附近100亩玉米地流转过来种植苕尖,并注册“梁薯”商标。

如今,余锦庭的合作社越来越红火,村民也跟着“沾了光”,有20户农户常年在基地打工,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明年我还想扩种100亩苕尖。”这回拍板,余锦庭痛快了不少。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奥 见习记者 熊蔚 实习生 周舟 责任编辑 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