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房地产市场多措并举去库存

来自市房产局的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市房地产库存待售面积为158.8万平方米,按前8个月月均销售17.2万平方米计算,去库存周期为9.2个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合理空间,在全省仅次于武汉,位列第二。

在经济下行和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形式下,我市去库存为何能取得如此佳绩?未来去存库行动还将如何展开?

增量“节流” 地产开发“退烧”

相关数据显示,由于前几年房地产开发入市门槛低,在2014年,我市待售面积已达260万余平方米的峰值,按眼下月均销售面积计算,去库存周期为15.1个月,地产开发呈过热态势。

“问题根源在于房地产市场准入门槛低,开发主体一哄而上。此外,也和土地供应规划管理有关。”业内人士指出,开展去库存行动,首要任务是全面清理市场,规范市场;其次,源头把关,严格审批新建项目;再次,减少土地供应量,达到市场供需平衡。

2014年,市委针对房地产库存较大等突出问题,要求对全市所有在建、在售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全面清查。共清理未批先售、少批多建、违规建设项目72个,同时对原已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的79个项目进行全面规范,坚决砍掉了49个手续不齐全,条件不具备的改造项目,放行的30个改造项目,主要集中在主城区,我市相关部门督促这些项目在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进行优化完善,提升开发品质。先后对全市67家存在严重违法违规经营的企业分别给予列入黑名单、警告、约谈和注销处理,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此外,对30亩以下小规模项目不再审批。

存量“开源”  激活市场需求

如果说对房地产库存增量部分的管控措施是“节流”,那么促进外地人员购房、打通鼓励农民工进城、落实楼市新政、货币化安置等措施,则是在库存的存量部分“开源”。

近两年,我市先后实现货币化安置面积33.3万平方米,并积极引导购房户购买存量房源,有利促进去库存工作。而今年,全市棚户区改造总安置面积达314万平方米,其中,计划货币化安置160万平方米,实物安置154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我市落实楼市新政,调整公积金贷款条件,调高贷款额度,实行省内异地公积金在我市互认互贷政策。取消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保险、公证、评估和担保等收费项目。同时调整普通住房面积认定标准,落实个人住房贷款和契税优惠政策,增强群众购买力,激活市场。

多项措施叠加后,今年前八个月,我市商品住房销售备案面积达到137.5万平方米,主城区去库存周期下降到10.3个月,我市八大新区去库存周期在8.8个月至10.3个月区间内,其他地区去库存周期仅为5.2个月。这其中,通过楼市新政的带动,农民进城购房销售达22万平方米,外地人员购房销售55.3万平方米。

此外,我市还将根据去库存效果,未来有计划对在城区购买商品住房(含二手房)的购房人给予成交价0.5%的补贴、对进城购买商品房的农民给予每套5000元补贴、对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当事人办理房屋登记手续时,免收个人办证费用。

前不久,市政府召开房地产工作专题会议时强调指出,在巩固去库存成果的基础上要对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势进行科学研判,科学规划,加强联动管理,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健康稳定发展。

转型升级 房产业新航向

在去库存工作的牵引下,我市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健康,未来的去库存行动不是简单的“去”,而是如何依托自身优势,促进转型升级,推动房地产业科学高效增长。

生态住宅建设就是一个鲜活的注脚。

去年9月至今年7月,通过政企联动,对外展销,我市碧桂园·假日半岛、梧桐郡、水乡小镇、莲湖锦城等4个生态住宅小区网签备案1002套,同比增长50%,备案销售总价6.3亿元,同比增加60%。

我市的生态住宅,告别了“千楼一面”,而是引入“房地产+”理念,将房地产与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养身健康产业相结合,意在寻求自然、建筑、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生态住宅的成功正是得益于我市优美的自然环境。”相关专家解释,首先,我市在《2014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前200名城市》排行榜中名列45,省内排名第2,其次,梁子湖区山好、水好、空气好,大力发展生态住宅、理想住宅、智慧社区,备受高端人口的青睐。

我市的优势不仅仅只有自然环境。交通发达,武黄高速、武鄂高速、吴楚大道穿城而过;产业壮大,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特别是顺丰国际物流机场的落户,必然带来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为我市房地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东西片区外向型经济势头强劲,武汉、黄石等地居民来鄂州购房置业方兴未艾。

“未来的去库存行动,我市应结合优势向‘高大上’方向发展。”有关专家建议,我市应高起点规划,推进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差异化发展,在东西片区着力发展生态、绿色、高端住宅,在主城区摆脱低端房屋,推进安全、舒适的中高档房屋。此外,引进恒大、碧桂园、万达等大品牌房企来我市建设大项目,集中开发、规模开发,带动我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