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访农家话扶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饱含温度的发展理念——只有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上不断取得进展,人民群众才能有真切的幸福感、获得感。

10月17日是全国第五个“扶贫日”。金秋十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在这收获的季节,鄂城亮出了扶贫的果实与脱贫的干劲,用一双温暖的手,为困难群众点一盏不灭的灯,照亮通向美好生活的路。

群众夜学富脑筋

“喏,上次‘夜校’里学的政策我都记下来了。家里两个孩子读书、爱人治病费用报销,我按照政策上讲的去申请,立马就有回应了。”花湖开发区永华村贫困户徐香池翻开一个本子,上面有她视若珍宝的“听课笔记”。

“‘夜校’这名字是乡亲们给起的。我们扶贫干部总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夜访贫困户,给大家宣讲政策、讨论村里工作。有时候几家凑在一起,像个小课堂。老百姓说这能学到不少东西,像是在上‘夜校’。”来自市残联的驻村“第一书记”韩春芳说。

慢慢的,“群众夜校”成了永华村的扶贫“品牌”。在“夜校”里,大家不但学扶贫政策,还学种植知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等等。永华村的扶贫产业艾草种植也是“夜校”讨论的课题。

“夜晚,不占用大家干活的时间,来听听贫困户的合理诉求和期望,给大家宣讲政策,共同探讨扶贫项目,效果很好,也能拉近干群距离。”花湖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陈国璋说,想富口袋,得先富脑袋,“群众夜校”是“扶智”的渠道之一,现已开办五场,场场爆满。它贴近农村实际、符合农业特点、适合农民需求,有效弥补了“文化扶贫、政策宣传”的短板。

“脱贫明星”受追捧

碧石渡镇李边村有个贫困户叫刘小珠,身高不到一米,且自幼患小儿麻痹症,行动非常不便。

十月,碧石渡镇为迎接“扶贫日”,召开“一村一会”,请脱贫典型给大家鼓鼓劲。这不起眼的刘小珠成了会上的“明星”。

“我身小志不小,我要为贫困户脱贫代言,让大伙真真切切感受到党的扶贫好政策。”刘小珠拍着胸脯说,“国家扶贫政策帮咱爬坡过坎了,但这小康路还得靠自己走。”

这话引得掌声一片。“可不是,人家小珠身残志坚,虽说帮扶干部们为他争取到扶贫资金,将他扶上马,但这后来能脱贫可不得靠他自己努力。”“你看他补鞋、补胎、配锁、开代销店,不怕累不怕苦,方便了大家,自己也得实惠。”村民们啧啧称赞。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扶贫亦如是。助人自助,才能真正拔掉‘穷根’。”鄂城区扶贫办负责人说,目前,该区正通过选树扶贫先锋、脱贫标兵,奖励致富能手和设立生态公益性岗位、购买贫困户劳动等方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企业襄助添动力

今年5月,长港镇农业招商项目鄂州浔味堂食品有限公司投产,许多养殖户喜上眉梢,“他们一天鲜鱼需求量可达3万斤,我们只管养不愁卖了。”

鄂州浔味堂食品有限公司内工人正在生产操作 

更喜悦的是周围的贫困户,有了这个机会,当地可以大展拳脚鼓励贫困户养鱼致富。

不仅如此,企业还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我们企业牵手了14户贫困户,除了给每户每年2400元钱,他们要是愿意到我这里来就业,我也愿意提供岗位。”在企业负责人潘松涛看来,只有帮贫困户有一技之长,有稳定职业,才能真正摘掉“穷帽”。

目前,该企业已解决40余名村民就业,一人一月可收入三四千元。这里马上准备再增加一条生产线,又可添20个岗位,为贫困户“闯职场”提供平台。

幸运的不只有长港的贫困户。鄂城区建立精准扶贫项目库,针对贫困户、贫困村等不同扶贫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在全区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将就业扶贫作为贫困户脱贫的长效之策,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电商+”等模式,把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的链条,从而由点及面拓展发展的后劲和成效。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博  通讯员邱丽霞 责任编辑徐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