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息也是一种作风

“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这句本是激励青年珍惜时光奋发向上,不要虚度年华的经典名言,如今却成为许多青年人“通宵达旦”的理由。日前,笔者在许多会议现场观察到,一些青年干部时不时趴在后排桌子上,闭眼“开小差”,或打着哈欠、满脸倦容。“你昨晚几点睡的?”随机问了20位青年人,只有5位表示在12点前入睡。 

说起熬夜,各科医生都有告诫———肿瘤科医生说,熬夜会提高患癌风险;心外科医生说,熬夜诱发心血管疾病;消化科医生说,熬夜的人肠胃都不好;精神科医生说,熬夜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奇怪的是,人尽皆知的危害,可仍有不少青年人重复着自己的“修仙”路。 

今年3月18日,喜临门在深圳发布的《2019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50后最快入睡,60后最爱午休,70后最爱睡前看书,80后最爱失眠,90后睡得最晚,00后赖床最久,05后和10后睡得最长。作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青年人,为何频频在工作中“打瞌睡”? 

“工作太多,做不完!”许多青年干部表示“被迫式熬夜”成了常态。不可否认,熬夜加班有时确实是一种敬业,但不能以牺牲身心健康为代价。对于睡眠与工作,习总书记给我们做出示范:“那个时候我年轻想办好事,差不多一个月大病一场。为什么呢?老熬夜。经常是通宵达旦干。后来最后感觉到不行,这么干也长不了。先把自己的心态摆顺了,内在有激情,外在还是要从容不迫。”他和大家分享了他当年颇有心得的一句话:“你手里攥着千头万绪,工作是千头万绪,攥着一千个线头,但是一次针眼只能穿过一条线。”他说这句话让他想明白了,此后自己一天就工作到晚上12点。因此,青年干部干事有激情的同时也要从容,干工作是“可持续发展”不是“大跃进”,与其把工作延长至深夜,不如更高效地安排时间。把深夜还给健康,让效率镌在白天。 

时下年轻人流行的“报复性熬夜”———白天时间都被别人占据着,只有夜晚属于自己,就干在白天没有时间干的事,譬如打游戏、刷手机、朋友聚餐,明明困得厉害,非熬到两三点睡觉才觉得拥有生活。久之,渐成一种习惯。有人说,这可能是患上“晚睡强迫症”。时间很公平,取舍有度。如果说工作是为社会所迫不得不熬夜,那么玩耍至深夜就是自身问题,是自制力差到极点的表现。 

从夜里“偷”来的时间,终归是要还的。于是,白天上班无精打采,暮气沉沉,本职工作不想干,遇事消极应付,形成“打盹型”干部作风。思想上“走神”,行动就不能“达到要求”、“跟上节拍”,“治庸、提能、问效”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由此看来,熬夜就不是单纯的个人习惯,而是一种作风问题。 

转变作风不妨从改变熬夜习惯开始,我们需要的是,开会“不开小差”,思想“不走神”,行动上“不跑偏”,时时刻刻都“在状态”,以良好精神状态和过硬作风,为鄂州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珍惜你的白昼,把睡眠,归还给夜晚吧! 

来源:鄂州日报

作者:吕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