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党代会以来我市都做了啥? 协调发展布了关键局

11月23日至25日,来自全国民航系统的顶尖专家们聚集鄂州,对鄂州机场项目预可研报告展开专业评审。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项目高位推进,全国罕见的空铁公水多式联运系统即将形成。

近年来,我市在协调发展中奋进,市委、市政府以新作为应对新常态,抓新机遇引领新发展,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成功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落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先发优势。坚持科学发展一步到位,坚定推进“一改两化”, 超前谋划和推进沿江滨湖新区开放开发,大力推进鄂州由“钢城”向“港城”迈进,进一步增强了发展的平衡性、协同性、整体性。鄂州跨越赶超蓄势待发。

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转变

城市农村比翼齐飞

“宽阔马路一条条,有路灯,有花草,旁边还有人行道。广场上面红旗飘,一排排商铺好热闹。群众生活在改善,文明素质在提高……”

冬日的暖阳铺洒在大垅村老年活动中心。60多岁的老党员叶宗英,用手指在桌上打着拍子,即兴唱起快板,赞美自己生活的社区。一板一眼,引来阵阵喝彩。

大垅村位于鄂州梁子湖区的梧桐湖畔。村民住的,都是一栋栋小洋楼。“大垅大垅,百事不同;吃的供应,烧的牛粪。”谈及过去的大垅村,村民们感叹不已,“巨大的变化,都是梧桐湖新区大开发带来的。”

这,只是我市统筹城乡推进协调发展带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以“一改两化”战略为统领 ,按照“全域鄂州、统筹城乡”总体规划,坚持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互为补充,协调发展,打造“城乡一体化升级版”。

我市以组群式城市发展为依托,贯穿全域鄂州、全域规划理念,打开了鄂州城市建设从主城区向全市域拓展的新思维,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现全域化。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300亿元,主城区达65.27亿元。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60.07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城镇化率达64.08%。城乡居民收入比1.79,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无论是城乡协调发展,还是区域协调发展,都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我市把交通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主城区相继实施了南北中轴线鄂州大道及南互通工程和东西中轴线吴楚大道,打通了武鄂高速与武黄高速连接通道,贯通了东接黄石、西接武汉及市域六大新区的城市“主动脉”。同时新建、改扩建主次干道50余条,改造背街小巷100余条,畅通了“毛细血管”,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全域互联互通之势。

我市按照“全域鄂州、统筹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小城镇扩容提质,不断完善集镇规划编制工作,全市17个乡镇实现了总规全覆盖,9个乡镇完成了控详规。以省级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为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筹集资金,重点开展全市10个特色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十二五”期间,全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亿多元,重点建设的十个特色镇共投入资金4亿多元。

在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市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享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

“名校”办在家门口。2008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试点改革,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均衡发展,使城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跃居全省前列,率先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部通过国家督导评估验收。

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医保制度,从破除身份界限入手,通过“大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实现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网合一”,建立了全民“大医保”格局,较好地缓解了城乡居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同时,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围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实行“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有力促进了城乡要素流动和优化组合。

依托政府与市场合作的PPP模式,推进以污水处理为内容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我市获全省城乡一体化污水处理试点城市。规划总投资27.8亿元,市域建设集镇污水处理厂15座,农村自然湾污水处理装置1117个,以及与之配套管网及泵站建设,实现近期全市集镇以上区域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1.73万吨/日,农村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7万吨/日。已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站226座,累计完成建设项目投资2.7亿元。我市的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9.5%,在全省环保检查中排名全省第一名。

一碗“水”端平,普惠城与乡,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又一力作。制定了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规划,将城市的自来水通过区域管网“达镇通村入户”,让农民喝上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同源、同网、同质”水。

乡村美如画,幸福到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从“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战略转换,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村庄道路、绿化、垃圾污水、广场、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1个镇列入全国“四化同步”试点,3个镇列入全国重点镇,1个村获全国宜居村庄命名,60个村庄获省“宜居村庄”命名;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08户,争取资金717万元。村镇建设步入规范化轨道,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批批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如同璀璨明珠闪耀吴都大地。

如今的鄂州,早已实现了供水、交通、医保、社会救助、文化体育、低保、社会保险、就业服务等八个方面城乡一体全覆盖。一批重点镇获得国家命名,一批宜居村庄被省政府命名。我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等荣誉称号。2015年,中国社科院发布全国宜居城市报告,我市宜居度在全国排名第45位,在全省列武汉市之后居第二位。

由单极支撑向多点支撑转变

八大新区同频共振

鄂州是典型的单中心城市,地域、人口瓶颈制约突出。

向改革要资源、要空间。

2013年5月,我市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完善城市群形态,设立沿江滨湖八大功能区,从而开启了内陆城市开放开发的新局面,形成了多点支撑、错位发展的经济格局。

八大新区协同发展对鄂州来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满盘活。

葛店开发区作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电商总部基地、现代化制造基地、科技创新基地,一座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快速崛起。

梧桐湖新区坚持“绿色、集约、高端”产业理念,重点发展湖泊旅游、文化创意、高新科技、生态农业四大主导产业。PET-CT项目创造了4天落户、7天注册的“鄂州速度”,创造了“一号科技工程”合力推进、国有资本前期介入、地方政府一包到底的“鄂州经验”,该项目的示范效应正在放大,一大批科学家争相到鄂州创新创业。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已有近20个科研团队进驻。新区正瞄准健康物联网、互联网+、高端服务业,全面提升新区吸引力。

鄂城新区、花湖新区大力发展临港制造业、临空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随着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的落户鄂城新区,国际航空都市区呼之欲出。

梁子湖生态文明示范区500平方公里内,全面退出一般工业,按照最高的生态标准、最生态的产业定位、最好的社会保障、最充分的农民就业的“四最”要求,全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三江港新区立足港口岸线资源优势,加快码头建设,形成长江经济带航运物流重要节点。

鄂州开发区突出发展环保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集商贸、物流、休闲、居住为一体的最具魅力的滨港生态新城。

红莲湖度假区建成面向华中,服务武汉城市圈,满足旅游度假、商务会议、科技研发、生态居住等多种要求的区域性综合新城。

八大新区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强化产业支撑,实现产城互动。

在新区建设进程中,我市创新完善PPP模式,引入中核建、省联投、省交投、鄂旅投等一批大型国企合作开发,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建设开发主体、一套高起点的规划、一批高标准的基础设施项目、一套社会发展政策、一个明确的开发建设时序”的“六个一”模式,统筹推进交通、供电、供水、排水、教育、医疗、商贸、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项目承载能力。

为加快新区建设,我市出台“十三条”“新十条”政策,强化新区产业发展要素保障,建立新区财政专户对接市国土专户,理顺市、区、新区财税管理关系……各项支持政策,为新区插上腾飞的翅膀。

同时,积极推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制度改革,将全市218家行政事业单位闲置国有资产集中转变为经营性资产,然后交由政府组建的昌达公司进行运营管理,通过PPP投资参股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功能区建设。今年前三季度,沿江滨湖功能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为70.3%,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71.11%,税收收入占全市80.35%。

如今,沿江滨湖新区开放开发突飞猛进,以主城区为龙头、八大功能区为支撑、特色镇为链接、新社区为基础的“四位一体”新型城镇体系基本确立,形成了产城互动、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开始得到有效的扭转。

由工业化钢城向现代化港城转变

经济发展华丽转身

鄂州是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历史上冶金建材一业独大,经过建市33年快速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如何让“鄂东南明珠”重新焕发光芒呢?鄂州市迫切寻找转型升级路径,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鄂州在哪里,优势是什么,如何顺应产业浪潮……

鄂州位于沿长江、沿京九、沿京广三大经济带的交汇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区位优势明显。

为此,我市提出由“钢城”向“港城”转变,营造有利于物流、电商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机制、新环境,实现经济转型协调发展,力争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枢纽,建设世界级航空货运核心枢纽、武汉新港南岸水运枢纽、区域陆路交通枢纽。

鄂州长江岸线总长77.6公里,我市抢抓长江经济带开放发开发和武汉新港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利用优良的长江岸线资源,发展港口经济。围绕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以三江港为为中心,南山新港、鄂州港为两翼,充分发挥公路、铁路、水路联运优势,建设区域性航运、物流和商品交易中心,带动了全市港口进入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期。

与武汉毗邻的三江港区作为武汉新港南岸核心港区之一、全省首批6个综合运输试点港区之一,是以集装箱、铁矿石、钢铁、件杂货和石油及化工品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区,港、产、城同步推进,投资60亿元的湖北装备制造产业园进驻,投资10亿元的三和产业园落户。省交投与鄂州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斥资70亿元,投入三江港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三江港被列为全国对外开放试点,鄂钢矿石钢铁码头、超凡物流码头、五丈港港区多用途码头、鄂州电厂一期、三和管桩码头等项目建成投产,并开始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江港区一期综合码头、葛店港区南山集团码头、鄂州电厂二期码头、省交投沥青码头等项目进展顺利。近年来,全市完成全社会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亿元,鄂州港已形成3500万吨/年的吞吐能力。利用水运优势发展物流业,大物流给鄂州经济补齐了短板。

鄂州优良的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交通体系,也带来了电商产业的快速崛起。

2013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电商发展的机遇,全力建设中部电子商务基地。按照“互联网+”的总体发展思路,对葛店开发区进行了整体布局和功能划分,全区96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了大物流、大仓储、大市场、大智慧服务区。率先在葛店开发区规划了中部地区最大的电子商务生产总部基地--“中国中部电子商务总部基地”。该基地总用地规模18平方公里,是集网商总部交易中心、生产制作、产业研发、电子商务科技孵化、电子商务贸易物流、信息交流、云计算数据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引入知名电商企业30家以上,形成年销售额超千亿元的产业园区。

唯品会是国内知名的特卖网站,为让唯品会华中运营中心项目尽早落地,市委书记李兵18次现场办公。8个月时间,我市完成千亩土地的拆迁平整、40万平方米库房建设及设备调试,实现当年落户、当年建成、当年运营、当年受益,几个月下来,线上商品零售额就超过了30亿元,刷新了项目建设的“鄂州速度”。

3年间,国内外知名大仓储的龙头企业唯品会、苏宁、普洛斯、家乐福和易商,大物流的龙头企业东方物流甩挂联盟、宝湾国际,亚马逊,大市场的龙头企业意大利维龙等电子商务的龙头企业已经进驻,集聚效应显著,葛店中部电商基地已见雏形。

如果说电商产业发展创造了“鄂州速度”,那么,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项目的落户,则是我市发展史上的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创造了中国民航界选址最快纪录。

依托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优势,2016年4月6日,我市成功争取到全球第四、亚洲第一个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落户,架起了鄂州与世界连接的“天路”。目前,鄂州机场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级战略规划,总体规划、产业规划高标准编制完成,预可研报告评审高效推进。我市正举全市之力围绕这一重大生产力布局建设国际航空都市区,着力推动陆港、水港、空港“三港联动”、无缝衔接,全国罕见的空铁公水多式联运系统即将形成。中国人寿已决定与鄂州合作建立200亿元的航空产业发展基金。未来,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将带来200亿的投资、2000亿的产值、20万人就业,不仅为鄂州由“钢城”向“港城”转变注入决定性力量,还将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强劲动能。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从“钢城”到“港城”的华丽转身,鄂州,这颗江南明珠必将更加璀璨夺目。(记者夏汉元 熊孝平  编辑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