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伴随着又一批高中生走进校园,一些人围绕学校要求学生志愿服务“三年不少于40小时”动起了歪脑筋,各种平台上志愿时长甚至被明码标价,公开售卖。
高中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指高中学生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自愿奉献时间和智力、体力、技能等,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原本出发点是为了加强学生德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公益、实践公益。然而,针对此事,有些人的心思却是扎扎实实走偏了。“需要时长的滴我”“时长有偿出”……在某些平台上以“时长、志愿、高中生”等为关键词搜索,出现不少宣称可帮忙刷时长的商家。用户只要支付一些费用,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轻松获得志愿服务时长。公益行为成为了一种买卖,志愿服务时长被明码标价随买随充,不免让人感到错愕。
对于学生而言,三年高中学习生涯的每分每秒都充斥着紧迫感,部分家长认为志愿服务占用时间耽误学习,此外,“三年不少于40小时”,仅靠学校安排,可能不足以帮同学们凑齐时长。因此,一些家长急功近利,妄图用走“捷径”来一次性解决问题。然而,这些家长却忽视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如此行为也模糊了志愿服务在育德树人和社会发展层面的重要意义,往更严重地说,甚至会出现诚信缺失问题以及影响教育公平。
其实,无论在博物馆、纪念堂还是在社区、街道做志愿,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家长和孩子都要清楚地意识到,志愿服务本就是平凡的,再小的岗位都有存在的意义。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三观基本形成的时期,家长更应该借助志愿服务来帮助孩子避免产生急功近利、炫耀金钱可以解决问题等不好的观念,让孩子以一颗纯粹的心,担负起青少年责任,真正脚踏实地投入到公益活动中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志愿服务掺假不只影响学生诚信问题,更违反了学校的相关规范。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学校要明确对志愿服务造假的惩处措施,让学生和家长知道造假的代价,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从而影响到个人相关记录。另一方面,有关方面也要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志愿创新形式,着力构建家、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多方协同参与的机制和平台,灵活构建对不同志愿者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以此贴合高中生活跃的心理状态,调动他们对公益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避免一些家长和学生走偏路。
对于志愿服务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从源头抓起,对志愿团体、机构加强审核力度,保持常态监督,确保生成的时长合规且发放到位。同时,需要有关部门对涉及买卖志愿服务的平台强化监督管理,督促平台方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强有力的处罚手段让那些不法分子无漏洞可钻。
教育无小事,志愿服务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也是在帮助学生提早适应社会生活,培养青少年“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做公益需要一颗纯粹的心,要凝聚合力,让高中生志愿服务无假可掺!
作者:苗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