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清末民间鄂州地理“三字经”

最近清理旧书,偶然有了新发现,原来是几年前收藏的一册文物。虽封面已破烂不堪,但还是看的出,清末民初鄂州本地自编的一册小学教材。

 

百年前的小学生识字课本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里面有哪些内容?

此册课本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当年小学生学习的窗口。

 

A

这是鄂州迄今发现的距今约百年的一本本地情大全,一册地道的乡土教材。全书包含正规初等小学堂简易科应学的科目,内容分国学、地理、格致(自然知识)和问答四大部分,61页,白话繁体纵排。该书除问答部分外,其他部分基本上都是使用四五言、五七言句。

 国学部分内容甚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国的山川河流、动物植物、历史故事、二十四气节、耕作、算术等,无不包括在内。在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将这些基本常识教给学生,这应是小学生的基础课内容。

格致部分共分45课,大致分为树木、植物动物、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等自然现象。大体上看,其顺序大致依季节而排,如第一课以梅起首,“梅花色,红黄白。风送香,引蝴蝶。雄雌蕊,实能结。折梅人,寻春客”,其次是竹、松、柳等。这45课均由三字构成。

最后的问答题部分,分为四书、国文、历史、地理和格致5类,归纳了全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 

 

B

反映本地自然人文概况的地理部分是课本的主干,其内容以清代《武昌县志》为蓝本,辅以后来发生在本地的事情,通过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向学生全面介绍了鄂城的地理历史、古迹建筑、人文风貌等,不仅让学生记住了地名,还将很多发生在本域的历史典故、名人传说、新近发生的大事件等,也随着地名介绍而展现在学生面前。

地理部分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通篇展示了本地的地名、地名方位、地名距离,以及地名中包含的故事。如“东十里,牧马港。吴孙权,旧牧养。南岗山,郭璞死。曰车湖,武子居……”这几句说的是三段历史:一是吴王孙权曾经驻扎城东的牧马港;其次说到东晋大将军王敦驻扎武昌时,其谋士郭璞被杀害于城郊南岗山的事;第三,则是东晋大臣车胤车武子的故事。车胤幼贫勤学,囊萤照读,传千古佳话。元熙二年(420年),车胤在武昌去世,死后就葬在燕矶车湖。

地理部分介绍的许多地名,有极强的纪念性和乡俗性,虽然离我们已百年多,仍延续使用至今,如“五里墩,建学堂。读书声,天龙庵”“走马桥,石场前。胄山桥,接洲边”“文昌阁,南门外。建儒学,东岳庙”等提到的地名,五里墩、走马、胄山都沿用下来,儒学现在称“儒学社区”。

C

奏章中,修身读经、中国文字、史地、格致、算术、体操等是主要学习课程。除这些课程外,奏章还提出,视地方情形可增设手工、农业、商业等科。根据这一精神和现有的资料来看,当时本地各学堂的学生除了学习上述课程外,还学习本地编纂的乡土教材,也就诞生了这册鄂城民间地理课本。 

这册地理教材的编纂以“三字经”的形式出现,也应与当时执政者颁布的教纲规定有关。如“初等小学堂读古诗歌,须择古歌谣及古人五言绝句之理正词婉能感发人者;惟只可读三四五言,句法万不可长,每首字数尤不可多。遇闲暇放学时,即令其吟诵以养其性情,舒其肺气,但万不可读律诗。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读古诗歌,五七言均可……”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能够传承下来的,多是历史中经典的元素,是人们对文化的认同。这册课本的历史价值就在于此,希望能引起鄂州教育史研究者的关注。 

(责任编辑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