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歌新唱 梦想有根——古楼街道打造鄂州“根文化”观察

老歌新唱 梦想有根

———古楼街道打造鄂州“根文化”观察     

梦想有根。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如何转型,都离不开文化之根,根深才能叶茂。 

寻访老鄂城的根,首先从地名开始。 

“地名记录历史,‘四眼井’是老鄂城几百年来唯一一个沿用至今的地名。”八旬老人王义夫,是古楼街道四眼井社区的“土著”,“几代人生在古楼,长在古楼。” 

今年,老人受邀参加鄂州地名普查工作,“我很自豪啊,现在唯一一个老地名就是我住的地方,而且这个地名自宋代就有了。” 

四眼井不仅仅是个地名,还是一口古井,一处实实在在的文物,就在十字街。通过普查,老人还发现,以这口古井为中心,周边地名就有400余条。 

“更让人惊讶的是,古楼辖区有据可查的地名达5640条,在全市首屈一指,其中不乏沿用了千百年的地名。一个地名,一个故事,古楼区域里有多少故事呀!”老人感慨道。 

“一古楼、二宝塔、三眼桥、四眼井、五家巷、六大房、七星塘、八卦石、九曲亭、十字街”,古武昌十景代代相传,尽管有的已难觅其踪,但绝大部分与古楼、四眼井有着割舍不断的历史渊源,它们也见证了鄂州的发展。 

从四眼井往北,行不过百米的便是古楼,人们熟知的庾亮楼。在这座楼上,晋代刺史庾亮曾在楼上赏月,并因此得名。诗仙李白登楼,《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一诗,让这座阁楼名声大噪。 

千百年来,庾亮楼伫立古楼老街,静翻历史书页。 

四眼井的北面,有一幢西式建筑,在大革命年代,见证了鄂城人民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从这里,开国元勋贺龙带领部队参加南昌起义。 

从四眼井往东,便是吴王古城遗址。公元221年,孙权改鄂县为武昌,取“以武而昌”之意。同年8月,孙权在武昌称吴王,并在汉代鄂县旧城址之上“城武昌”,它是东吴立国的第一个都城。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仍可见保存较好的东、南城垣及城壕遗迹。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地面所见城垣及城壕遗迹逐渐消失。其护城河,就是濠塘,直至本世纪初才淡出人们的视野。”肖开发是一位长期关注鄂州历史文化的老居民。 

“还有,鄂州有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均与古楼有关。”我市文博专家熊寿昌说,“古楼是鄂州的历史文化之根,其核心都在古楼这条老街上。”

历史底蕴是丰厚的,历史风雨也是无情的。曾经,庾亮楼年久失修,很少对外开放。街道两侧商铺、房屋雨棚高低错落,甚至堆满垃圾;楼下,因为商贩围墙经营,在墙上钉钉子,墙面千疮百孔。贺龙军部成为A级危房,里面乱搭乱建现象严重。 

“再不抢救,鄂州的历史文化之根怕只能到书本之中寻找了。”有识之士疾呼。 

顺应社会发展,回应群众关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对吴王城遗址保护作出指示,市人大常委会及时作出《关于加强吴王城遗址保护工作的决定》,相关部门立即启动相关工作。 

老街的整治有了转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古楼街道组织人员,全面整治老街容貌。清理街边死角、高层垃圾,整治摊贩,规范商户经营,老街变整洁了。 

2016年,修葺一新的贺龙军部开门迎宾。这里是贺龙任军长时唯一保存完整、有据可查的北伐战争时期军部旧址。2013年,鄂州市划拨200万元对旧址进行全面维修。2014年底,维修项目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 

建设国际航空大都市,给古楼老街的发展带来了新梦想、新机遇。 

“如何发展?我们没有大片可供开发的土地,可我们有全市独一无二的人文资源,拥有深厚历史人文底蕴是古楼最大的特色,也是我们要写的一篇最有深度的文章。”古楼街道主要负责人说。 

打造鄂州“根文化”,借助老街的文化力量,营造心灵港湾,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建设全新的文创商圈,这颗种子已在古楼人心中悄悄种下。 

“早先,我们就到成都锦里、宽窄巷子取过经。前年,还会同市旅游局邀请相关项目规划专家到鄂州来,探讨如何将古楼建成一条文化老街,让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鱼与熊掌兼得。”古楼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古楼老街的发展更引起了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到古楼街实地考察。据悉,古楼街道计划与上海华东设计院洽谈合作,整合庾亮楼、四眼井、贺龙军部、孙权广场等特色人文资源,建成长达一公里的旅游休闲仿古街。 

老歌新唱,寻根追梦。相信,古楼老街定会出新诗佳作。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洪江 周仪 责任编辑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