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砥砺奋进的五年|敞开大胸怀 汇聚天下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浪潮中,人才是一座城市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

市委书记李兵指出:“鄂州要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必须重视人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5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以开阔的胸怀,打响一场面向全球、布局未来的人才争夺战。

(网络配图)

走出去 请进来 用最大诚意引人才

如果不是偶然得知鄂州的人才引进计划,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在武汉读了9年书的张阳洋,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鄂州开启事业的航程。

“鄂州对人才给予极大的支持和信任,同时,这里的平台也能展示我的专长。”张阳洋毕业于武汉大学,从事高分子溶液性质研究。5年前,她还只是葛店人福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如今已成长为该企业旗下药用辅料公司的总经理。

在她的带领下,研发团队成果不菲,研发的多个高端功能性辅料,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叶祥明曾坦言:“城市的发展,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引进之路如何走?哪里有鄂州需要的人才?如何把人才引进来,更留得住、用得好?我市组织人才工作带着这些问题不断探索前行。

(网络配图)

走出去,引进来,以求贤若渴之姿诚邀八方英才。

2011年,我市启动“千名引硕工程”。去年以来,又相继出台“新鄂州人”计划、“333”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121”人才池计划、“我选湖北·青年英才汇鄂州”计划。聚焦医药、智慧物流、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信息等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行业,为一方经济发展激发人才活力。

借助我省高校人才资源优势,通过走校进所,与52家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送出一个个人才“大礼包”,让人才静心创业、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在产业聚集区和主城区建成1093套人才公寓,硕博人才可“拎包入住”;

对企业引进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重点大学本科生,5年内分别给予每人每月3000元、1000元、800元的生活补贴;

对来鄂州自主创业者,给予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最高2万元的场租补贴和200万元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扶持。

受政策的吸引,来鄂州一展才能,类似张阳洋这样的生力军,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6年来,我市成功引进385名企业急需硕博人才,其中129人成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研发项目带头人。同时,企业对硕博人才需求年均增长率达31%以上,人才在企业引领技术创新、推动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日益凸显。

(网络配图)

建“塔尖” 筑“基座” 为产业发展添砖瓦

能防雾霾的口罩、十秒钟能测出血型、紫薯也能做出口感丝滑的饮料、和头发丝一样细的光通信芯片、可实现癌症早期检测的全数字PET-CT设备……一项项“鄂州造”,离不开“身怀绝技”的顶尖人才。

要发挥科技生产力“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关键是要拥有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我市对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进行系统优化和革新,不断加强“五链”融合,以人才链激活创新链,进而支撑起产业链。

以此发轫,重磅推出的“新鄂州人”计划,进一步释放人才普惠政策,扩大引才视野,放眼全球、对标国际,通过整合多个人才子工程,形成更包容、更开放、更多元的引才格局。

——实施“333”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瞄准国内外顶尖人才和省级领军人才,给予最高可获200万元资金、1亿元配套股权投资,以及购房补贴、办公场所免租、税收优惠等扶持。对重大项目“一事一议”,上不封顶。计划在5年内,我市引进30名国际顶尖人才(团队)、300名国内领军人才(团队)、3000名省级领军人才。

——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技能人才评价权下放给企业、行业组织,对此类柔性引进的人才,给予企业2-10万元一次性年薪补贴。

——“121”人才池计划,定向为全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招聘100名高层次人才、200名紧缺急需人才、1000名专业人才,建立行政、事业、国企三支队伍干部打通机制。

对接产业发展所需,既要紧盯人才“塔尖”,吸纳高端人才要素,也要筑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座”,壮大基础人才队伍。

统筹推进“企业家培养计划”、“鄂州工匠”、“青年英才开发计划”、“我选湖北·青年英才汇鄂州”、“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工程项目,计划培育1万名高技能人才。

最新数据显示,近3年,我市人才总量已达到21.7万人,其中,高层次科技人才达500人。

(网络配图)

拆篱笆 破瓶颈 打造最优人才环境

2128万元!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季家友带领的研发团队,成功将8项科研技术挂牌转让,是继韩宏伟、谢庆国、张胜民、付玲、孟小林等之后,我市又一个成功转让专利技术的教授团队。

按照我市“创新十六条”政策规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可按至少70%的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最终,徐慢团队获得90%的收益,并在鄂州开发区成立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占股50.4%,成为控股方。

一项政策搅活一池春水,季家友说:“过去,成果转化所得收益需上缴财政,科研人员没有收益,大家多做不如少做,现在,科研人员有了‘分红’,一下子激发了热情。”和季家友一样,一个个科研带头人和科研团队选择在鄂州开办企业。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释放人才创新红利,制度环境是关键。”市委书记李兵在鄂州首次科技创新大会上表示,要用最好的资源、最优的政策、最多投入,把鄂州变成人才创新的乐园。

放宽政策,优惠措施走在前列——

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和《市校合作共建工作方案》等一揽子政策。下放科技成果转让处置权,解除人才身份限制,创新科技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技成果研究成本分担和转化收益共享机制。

给足待遇,鼓励人才致富——

科技人才或团队在成果转化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可达70%至99%;科技人才或团队能以股权形式获得的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履行聘用合同的前提下,可自主到企业兼职从事研发活动。

做大舞台,金融给力“五链”融合——

设立总规模达33亿元的各类科技专项基金,缓解了民营科技企业资金难题。特别是提供了“股权+债券、领投+跟投、参股不控股、专利质押贷款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0亿元,撬动20亿元的社会资本参与科技项目,充分挖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潜力。

截至今年年中,我市引进科研团队55个,市校对接项目达152个。全市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311件,同比增长32%;全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2件,在全省位居第四。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勰 责任编辑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