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记忆|船老大和他的3条船

船老大叫熊裕发,今年55岁,七贤湾人。跑船30余年,拥有过3条船,船成了熊裕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熊裕发的父辈就在长江上跑船。那时,人们驾的是木划子,熊湾村共有20多条,大船二三十吨,一般的七八吨,运砂、运百货,船老大们在武汉至巴河之间扬帆掌舵,在日子里穿梭。

船给熊湾村人带来了骄傲,“全村大约30%的人跑船,见的世面多,收入也多些,日子好过些,熊湾村人出外说话比其他人是要硬气点。”熊裕发回忆道。

改革开放,生产责任制更是激发了熊湾村人跑船的积极性。有实力的,自家买船;家底薄点的,几户人家合买一条船。那时,最大的已达到5000吨,跑的码头也远了,上游到重庆,下游抵上海。

1987年,熊裕发买了自己的第一条船,80多吨的木制船。驾驶、轮机就他一人,“在附近拉些砂石等地材,请不起人,全是自己动手。”他说。

几年之后,有了积累,熊裕发给自己的船换代升级。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到泥矶船厂订制了一条800吨的铁船,花费了几十万元。

船变大了,沐鹅港砂石码头的设备也开始机械化,用上卷扬机,卸砂不再靠人工走跳板挑沙筐了。此时的沐鹅港聚集了大大小小的砂石码头10多家,这里成了葛店、华容地区的地材集散地。

那时,广大农村地区开始流行建楼房,熊裕发的砂石生意也很不错,自运自销,三天一船沙。

江上的日子在忙碌中过得很快,第二条船为熊裕发服务了近20年,也丰厚了他的家底,让一家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2012年,熊裕发迎回了自己的第三条船,1500吨的普货船,花去了他百多万元。有了大船,熊裕发当起了真正的船老板,驾船技术活交给了聘请的船员,他一心负责市场。

然而,考验很快来临。取缔长江沿线非法砂石码头,沐鹅港一字排开的14家砂石码头成了取缔对象。对这一时刻的来临,熊裕发似早有感觉,一是这些砂石码头确实有不自觉的地方,二是国家对长江的保护越来越严、越来越细,感觉来自自家的船舱。

熊裕发的船编号是“0158”,轮机仓里有一套特别的设备,污水处理器。“两年前,这套设备就安了,不用我们出钱,国家安的,听说一套得要三四万元。有了它,船上的生活、生产污水,全都要经过净化处理,最后净水排江。”他说。

是啊,老跑船的都知道,过去,船上的这些东西不都是直接倒进江里?有人还开玩笑说:“这是喂鱼的好饲料。”

韩勇,是熊裕发船上的水手,黑龙江人,2013年开始跑长江。常年生活在船上,韩勇看到了长江的悄然变化,“江面垃圾少了,水质好多了。我们的船靠码头,有专船来收垃圾。船上的生活用水,可以直接从江里提取,然后加点明矾,沉淀下就可用了。”

与熊裕发的船相距不到500米的上游,葛店开发区砂石集并中心正在建设之中。这个码头的建设以临时与永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岸线总394米,拟建3个停靠5000吨级的散货泊位,预计年吞吐量为300万吨/年。

三条临时砂石装卸线正在建当中。码头负责人姚立民说,按计划,10月末,三条临时线就要交付使用。

老的砂石码头拆了,新的港口还在建设之中,熊裕发的船停靠在锚地,静静地等待着。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洪江  方仲华 陈振亮  责任编辑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