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图景,映照万家灯火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崔逾瑜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如何体现“发展的温度”?

答案无他: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5年来,无论经济下行寒意阵阵,还是面临特大洪灾的袭击,我省的民生改善力度始终不减,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

从米价菜价到药价房价,从治污治霾到舌尖安全,从教育公平到社会保障……资金再紧,用于民生工程的钱一分不少;任务再重,该为群众办的事一件不落。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省委、省政府对荆楚人民“最长情的告白”。

 

释放潜能,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有“助”,创业有“路”

 

4月23日,“我选湖北”首场高校巡回推介会在武汉大学举行,10万个带薪实习实训岗位、企事业招聘岗位,虚位以待。

推介会上,11017名大学生与我省各地签订实习实训协议。

从容、淡定,正成为众多求职者的共同表情,他们的心随着一项项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地,日益踏实。

就业稳,民生稳。

5年来,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举措接踵而至,每年惠及150万人次——

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提供“一对一”就业服务。2013年以来,8.31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踏入职场;“春风行动”成为湖北就业名片,每年1000多场招聘会、80余万个岗位,让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公益性岗位实行托底安置。2011年以来,全省支出岗位补贴67.56亿元,80多万就业困难人员、4.1万“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

5年来,“挖掘”岗位使出新招——

这厢,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考核评估机制,将新增岗位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那厢,对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的企业,我省率先实施稳岗补贴,累计发放稳岗补贴39.95亿元,减轻企业负担,防范失业风险。

成绩有目共睹:新增岗位420万个,稳定岗位843.14万个。

5年来,创新创业的活力在荆楚大地竞相迸发——

返乡农民工的“回归创业”,青年大学生的“创业湖北”大赛,妇女的“巾帼创业”,残疾人的“双百工程”……站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阔舞台,人人为“创”时代释放新动能。

创业帮扶更是汩汩如泉:安排1亿元,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2835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38万笔277.08亿元,23.9万劳动者点燃创业梦想。

如今,我省已形成具有湖北特点的集体就业政策体系,每年投入就业创业资金达40亿元。

从战略思路的调整到多项政策的实施,从切中脉搏的设计到真金白银的扶持,每一次“有形之手”的推动,都伴随着“民生为本”的春风,激发出就业创业者的无限潜能。

 

社会救助,兜牢民生之底——

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

 

43岁的乐红霞,孝昌县卫店镇大堰村村民。丈夫早年因病去世,留下一双年幼的儿女,一亩半水稻、半亩油菜,曾是她家唯一的收入来源。

2014年11月起,她得到“按标施保”政策的关爱,每月能领到453元低保金。

在各地,像乐红霞这样的低收入家庭最让党委政府牵挂。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5年来,省委、省政府直面群众痛点,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着力构建衔接紧密、运行有效、保障特困群众的兜底制度,全力补齐民生短板。

一批法规政策悄然落地——

扶助农村五保户、城乡特困人员、残疾人群体的政策出台,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强力施行,条清缕晰,言微意深。

相关体制机制日益健全——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标准依法量化调整机制、低保与物价上涨联动补贴机制、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相衔接机制,彰显“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的政策合力。

一个个硬招实招温暖民心——

投入4.3亿元,对499家基础设施落后的农村福利院进行维修改造;每年安排1.65亿元,在1258家农村福利院开展“平安工程”“冬暖工程”;“两节”慰问低保、五保对象,增发一个月补助金。

去年,我省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306元、172元,较上年提高15%、40%;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平均达到7402元∕年、7294元∕年,分别较上年增长29%、84%,超全国平均水平;实施临时救助3.91亿元、41.2万户次,医疗救助16.03亿元、340万人次,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8.06亿元、97万人次……每一组数字都体现着温情,每一项政策都表达着关切。

蕲春县漕河镇刘榜村村民彭德银的新房外墙上,悬挂着两幅新旧房屋的对比照。老土坯房斑驳破旧,新砖瓦房明亮宽敞,折射出这个特困家庭的巨变。

去年夏天,特大洪涝灾害肆虐。大灾考验着荆楚大地的顽强和不屈,更见证着执政者的智慧与情怀。洪水过后,恢复重建速度惊人,23724户倒房户喜迁新居,49702户损房修缮一新,实现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

5年来,“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湖北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民生领域的“冰点”正在消融,“难点”开始破题,“底线”加紧筑牢,“保障网”更为坚实。

 

从“1”发轫,回应民生之需——

全民健康托举全面小康

人们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

5年来,省委、省政府顺应6000万荆楚人民的期盼,从“1”发轫,围绕医改这个“难啃的硬骨头”,打通堵点、疏导痛点、治理盲点,构筑人人感知的“健康湖北”。

看病,更方便了。

4月27日,全省首家互联网医院上线。武汉新洲的王女士是第一位受益患者,手机挂号后,通过网络电视,便能与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面对面”交流。

乡镇拍片,市区阅片,武汉江夏山坡乡的刘正大看颈椎老毛病再不用跑腿了。自从乡卫生院接入远程医疗平台,电子病历、影像资料可在线传输给上级医院,刘正大就地接受治疗。

针对“看病难”,我省按下分级诊疗的“快进键”。去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制定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的5年目标。当年底,全省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力推首诊在基层。

看病,更省钱了。

今年3月,43岁的红安县觅儿寺镇农民崔菊花在武汉做了心脏手术。此次住院总费用约8.2万元,崔菊花自费4900元,其余由新农合与县健康扶贫救助兜底。

向“因病致贫”开刀,我省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让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和慈善救助有效衔接。截至2016年,累计受益群众近50万人次。

斩断药价虚高的利益链,我省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到今年底,所有城市公立医院将实现全覆盖,破除“以药养医”迈出关键一步。

防病,更有底了。

着眼于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我省加快“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从“健康管理”入手,全省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5557万份,慢性病、65岁以上老年人、精神病等人群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2类45项免费服务项目惠及城乡;实施生育妇女补服叶酸、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项目,全省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内化于心、固化于制的执政思路与理念。

民生改善,远不止这些。

扶贫更加精准,教育趋于公平,收入持续增加,居住得以保障,环境不断改善……5年来,我省坚定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领域改革不断破冰,在荆山楚水间写下生动的注脚。

(责任编辑王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