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记忆 文化之根脉

鄂州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显要,作为古代江南重要的行政中心,曾是“左控肥(合肥)庐(九江),右连樊(襄樊)汉(武汉),捍御上流,西藩建康(南京)”的战略要冲。

吴王城遗址位于鄂州城区古楼街道办事处与凤凰街道办事处范围内,平面呈长方形。东起凤凰路,西迄熊家巷,南至今吴都古肆沿线,北坻长江为其四至范围。城址大体上作长方形,东西方向的长度为1100米左右,南北方向的长度为500米左右。

该遗址1984年10月被鄂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12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徙都鄂,取“以武而昌”之意,改汉时的鄂县为武昌,使武昌(今鄂州)成为吴初政治和军事的中心。

孙权选择了在鄂州樊山东一公里的长江边由寿山和窑山相连形成一个江边台地,从今天西起壕口、熊家巷一线(西垣位置),东转韦家墩、壕田、壕塘(南垣位置),然后向北,依窑山东部地势延至江边建造武昌城。武昌城开五门,“各以所向为名”,西角临江处特设“流(临)津门”,直向城西江边“钓台”和渡口。城内先后兴建了宫殿群,名曰“武昌宫”,宫内以太极正殿为中心,旁有礼宾、崇离等殿,正广殿东面有“方池”,宫前有御沟,宫殿的盖瓦“以澄泥为之”,其质地之坚致可以取之制砚,据说价值可值“万钱”。在城南和城东,则分布有营署、坛庙和道观。为了保护城内外宫殿、别墅和庙坛宫署的安全,西至樊口,东到燕矶,乃至江北的邾城,沿江多设重兵或烽火台,以至形成首都外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保护圈,并以此为中心,对长江中游实行军事控制。

为了进一步充实武昌,孙权还从建业(今南京)迁来千余富户。再加上在武昌的驻军、各个官僚机构及其家眷,武昌的人口当时有十余万之多。

孙权时设武昌郡,管辖武昌、下雉、柴桑、沙桑、沙羡、阳新、寻阳等,辖境东到今九江市,西抵今武汉市。武昌是孙吴至为关键的军事要地,史称:“三国争衡,(武昌)为吴之要害,吴常以重兵镇之。”。

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国号吴,故武昌城又名吴大帝城,它是东吴立国的第一个都城。在孙权定都武昌的八年多时间里,发生了众多关系到东吴生死存亡,并影响到后期三国格局的军国大事,如猇亭大战、吴蜀修好、曹丕攻吴、孙吴攻魏江夏郡、石亭战役等,均是孙权在武昌运筹帷幄而实施的。

公元229年9月,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市),“留太子登及尚书九官于武昌,使大将军陆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州三郡事,董督军国”。

吴王城从建都到废弃,自吴至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先后为王都、帝都、别都和郡府重镇,经历了300多年风雨历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它是我国南方地区现存六朝古城中最早的一座,也是我国唯一已经确知的、年代最早的三国时期的都城遗址,具有较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它对研究古代都城的建筑历史和六朝时期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均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鄂州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高度重视吴王城遗址的保护工作,历届主要领导多次到现场视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推进文物保护工作。2013年8月8日,鄂州市人大作出了《鄂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吴王城遗址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在吴王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区域内,实施项目严格审批制度,不新批准与吴王城大遗址保护无关的工程,对区域内的违建项目坚决予以治理;建立退出机制,现有居住人口只减不增,机关、事业单位要制定规划,限期搬迁的原则。

2020年11月,在国家文物局与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吴王城遗址保护规划》(2020-2035)通过了市级政府评审,即将报送国家文物局审议通过。

吴王城作为鄂州的文化根脉和城市的灵魂,保护好其遗址、研究好其文化、开发好其资源,是我们每一个鄂州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文化与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鄂州市实现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应当对鄂州本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形成鄂州的独特优势。

作者: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