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鄂城眼里的文化小康 | “两塘”记录古城史

刘敬堂

半个世纪前,我刚刚走进古城时,便对它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产生了浓厚兴趣。比方说,杭州有三潭印月、雷锋夕照、平湖秋月等八景,鄂城也有寒溪漱玉、风台烟树、书堂夜雨、蟠龙晓渡等八景。

我家隔壁一位阿姨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却能如数家珍般说出鄂城的一古楼、二宝塔、三眼桥……八卦石、九曲亭、十字街等十处景点。前者是文人雅士们的作品,每一美景都是一首诗、一轴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力,后者虽是“草根”们的创作,但贴近生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据史载,在清宣统年间,鄂城城区分为8街25坊。我曾沿着城里的石板路去寻访古城的八景和十景,也大致弄清了25坊的地理位置。但25坊大都有其名而无其实了,如城东的绣衣坊、双桂坊、城南的太平坊、文星坊、儒林坊,城西的思贤坊、通淮坊等,有的连坊名都消失了,心中不免有种失落感。不过,我也有额外收获,古城还有两处古塘,一是濠塘,二是明塘。虽然不在八景或十景之内,但也见证了这座古城的变迁。濠塘是汉代留下来的遗迹。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为了“左控肥庐、右连襄汉”,在这里建都称帝,并命名都城为武昌,还在武昌建了一座吴王城。城中的武昌宫亦称安乐宫,是孙权朝会大臣们的场所。南京大学的考古学者认为,鄂城的濠塘就是吴王城外一条人工开挖的护城河,因年代久远,护城河大都已被填平,残存的一段就是今天的濠塘。相传,武昌宫的建筑用料十分讲究,宫中的古瓦“皆以澄泥为之,可以为砚,一瓦值万钱”。孙权迁都时,曾将武昌宫的砖瓦及名贵木材运往他的石头城,修建那里的太初宫。可见其砖瓦制作的精美了。残留下来的濠塘,经历了1700多年的风吹雨打。不经意间,濠塘演变成“沉塘”,其身影已沉淀为现代楼肆底下的文化土层。

碧波荡漾下的濠塘淤泥里,是否会有东吴帝国遗留下来的竹简,竹简上记载着孙大帝“金陵千户迁武昌”的诏令?也许,还有宫娥们以水为镜,梳理发髻时坠入水中的簪钗?

1700多年的濠塘,如今只剩下一个越来越远的身影,还留在尘封的史籍中。

明塘与濠塘截然不同,它坐落在古城南面,是一处天然的池塘。不过它的面积比濠塘大不少,年代也更久远。我当年住在文星塔旁边,明塘就在我的窗下。

1965年端午节,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在明塘举行。人们争先恐后来到明塘岸边,在开赛前,有人谈论着划龙舟的来历,有人猜测哪只龙舟能拔得头筹。孩子们挤到明塘岸边,好奇打量着龙头上的彩色图案和赛手们的衣着。提着篮子叫卖粽子的小贩,在人群中不断穿行着……

那天天气格外晴朗,气温也高,人们宁愿被太阳晒得大汗淋漓,也不肯离开自己选择的位置。我因为没戴草帽,便躲在一片树荫下观看比赛。锣声一响,参赛的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划去,塘里水花四溅,岸上一片欢呼声。

我已记不住哪只龙舟得了第一名,却记住了明塘的模样,它像一面硕大的铜镜,白天映照着蓝天和白云,也映照着巍巍的文星塔。到了晚上,犹如从天穹撒下的一斛珍珠,在明塘的涟漪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后来,明塘旁边的学校从远处运来渣土,在明塘北侧修了一个标准的田径运动场,继而在明塘东侧又建起一座颇具规模的体育场,围棋界曾在那里举办过一次别开生面的围棋大赛:棋盘2500平方米,每个棋子直径2米,重达1公斤!由名将马晓春和刘小光对弈。棋圣聂卫平站在主席台上亲自解说,创下了在足球场上下围棋的世界纪录!再后来,在明塘的中心建起了一个简易市场,不久,就变成了颇具规模的明堂市场。

今天,每当我路过熙熙攘攘的明堂市场时,便会想起当年的龙舟赛。

时代在前进,古老的鄂城已焕发新的青春。明塘已完成了它的使命。不过,若将“明堂市场”改为“明塘市场”,是否更妥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