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砥砺奋进的五年|万家灯火下的民生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民生“大考”,鄂州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过去5年,累计完成民生投入超过26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5%。发放各类救助资金6.1亿元,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一年一个新台阶。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6亿元,实现新增就业11.8万人。城乡医保实现“三网合一”,报销比例居全省前列……

更稳定的工作、更全面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百姓切身感受民生温度的背后,是鄂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充分体现。

筑牢民生之本

就业有保障,创业有活力


(网络配图)

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100%,实现辖区无“零就业”家庭户。近日,澜湖社区被认定为第四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这是继花园社区之后,我市又一社区获此殊荣。

就业是根本民生问题,就业稳,民生稳。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全市实现新增就业153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2.16%,低于全省目标控制数4.5%。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背后的政府促进就业作为却是暖暖的。

——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为大学生举办专场招聘会,截至今年8月15日,鄂州职业大学2017届5281名毕业生,有5009人落实就业单位,就业率94.85%。

——“春风行动”“再就业援助月”,将岗位送到求职者家门口。仅今年上半年,全市举办“春风行动”招聘活动15场,唯品会、苏宁易购等725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岗位2.6万个,实现就业5620人。

为就业困难人员送上“援助套餐”。在全省率先出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兜底保障政策,鼓励企业吸纳一批,自主创业一批,灵活就业一批,转移就业一批,公益岗位托底一批,做到就业困难人员“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实现“产生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433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就业离不开创业,创业能更好带动就业。

8年前在校的第一堂创业课,激发了鄂州职业大学学生钱城官的创业热情。从创建青苹果之家起步,到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再到我市首家大学生电商创业基地投入运营,钱城官成为我市大学生创业的领头雁。

“多亏创业培训中心帮我解决了第一笔创业资金。”我市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每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让和钱城官一样的创业者圆了创业梦。

随着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和首届青年创业大赛启动,一批返乡创业明星涌现,9家省、市级众创空间相继建成……“双创”浪潮下,创新创业的活力不断迸发。

同时,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主体准入环境不断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被点燃。今年1至7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6853户。截至目前,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总量达81980户。

兜牢民生之底

让百姓有获得感幸福感


(网络配图)

“以前想都不敢想,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燕矶镇龙山村特困户苏保元至今记得,一年前,自己和老伴搬进新房时的激动心情。

苏保元此前的家,“安”在村里两家小楼中间,不到30平方米的小屋内,除了这对残疾夫妻,还有鸡、鸭、狗。

危房亟须改造,但几年来,既没有投劳能力又没有自筹资金能力的苏保元,只能将房子修了又修。

像苏保元这样的特困户,最让党委、政府牵挂。

2016年,一项新政悄然落地。市政府将每年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农村危房(土坯房)改造,解决的重点对象为建档立卡的贫困危房户。

就这样,仅用4个月时间,苏保元住进了新家,“有客厅、卧室、厨房,南北朝向,通风明亮。”

“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为着力构建衔接紧密、运行有效、保障特困群众的兜底制度,全力补齐民生短板,2014年7月1日,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实施特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政策,市财政每年投入资金1.9亿元,为城乡分散供养“三无”对象、特困重度残疾人、特困重性精神病患者、特困重特大疾病患者、孤儿和特困残疾儿童,提供基本生活、医疗、住房、教育、服务保障。

据统计,自兜底保障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共有496697人次享受兜底政策,共计投入财政资金22018万元。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我市及时出台完善特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的意见,覆盖范围还在不断拓展。坚持精准救助与精准扶贫相衔接,将符合兜底保障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促使其通过扶贫支持和社会救助两条路径实现脱贫致富。

将“一人多病”、身患27种重特大疾病首诊未领取“慢性重症卡”的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家庭成员,7-15岁特困残疾少年均纳入兜底保障,切实做到“该保障的一个不能少”。

保障水平再提升,更多贫困群众吃上“政策小灶”。除加大对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的兜底力度外,适当上调对一般贫困户和其他农户的危房改造补助,并特别制定相应奖励措施,鼓励拆除无保护价值的废弃、空置、闲置危房(土坯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城乡低保保障标准连续8年上调。今年,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50元、400元和740元。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13次上调,惠及7万余人。扶贫标准从2736元提高到5105元。

我市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保基本、立体式、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筑牢兜实民生底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逐一变为现实。

织牢健康之网

让人人享有健康保障


(网络配图)

近日住进市中心医院的陶爹爹,既后怕又庆幸。“早上买菜顺便来量个血压,没想到发现我有脑梗塞。医生说幸好治疗及时,不然等到中风偏瘫就麻烦了。”

陶爹爹能及时发现健康方面的问题,得益于怡亭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小屋”。

9月11日,陶爹爹走进“健康小屋”。在测量血压的过程中,细心的社区医生何保山发现陶爹爹左侧肢体乏力,说话时吐词不清,怀疑轻微偏瘫,建议他到市中心医院确诊。通过今年开通的健康之路信息平台,在免除了挂号、排队等手续后,陶爹爹很快住进医院。

让居民实现自我健康管理。对健康人群起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诊断、早治疗作用;对慢性病患者,则方便他们定期监测身体各项主要指标,一旦发现意外,能及时到大型医疗机构诊治,在我市,像这样的“健康小屋”有5家,每家至少配备电子血压计、骨密度检测仪、人体成分分析仪等6种或以上自助检测设备。

与“健康小屋”一样守护居民健康,实现医防结合的,还有我市正在实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每年只需投入20元,378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将上门服务,百姓健康从此有了“守门人”。

让百姓看得起病。在全省率先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的“三网合一”。目前,全市城乡总参保率达99.4%,全民医保格局已经形成。9月1日,又一便民利民举措落实。我市正式接入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实现鄂州医保“全国漫游”,参保人员在省外就医后,出院时只用支付自己负担的部分,医保承担部分则由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通过跨省结算平台直接结算。同时,外省人员在鄂州就医的后顾之忧也解除了,省外参保人员长期居住在鄂州的,9月1日起在市中医医院住院,也可通过国家跨省就医结算系统实现即时结算。

近日,市政府办出台实施意见,从属地政府全额补助参加城乡医保、在市内定点医院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取消住院起付线等6个方面,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对象医疗待遇,为切实解决困难群体看病难、看病贵再加砝码。

让城乡居民公平就医。借公立医院改革的契机,我市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分级诊疗试点,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期间,搭建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市中心医院与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对接,提供远程心电图影像、远程检验和视频会诊服务。同时,采用学历教育加全科培训的培养模式,3年时间免费为村卫生室培养300名全科医生。

医保待遇更加公平。2018年1月1日,新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后,将实现城乡居民医保门诊待遇、住院待遇、医保大病待遇、住院分娩待遇“四统一”,确保城乡居民公平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权益。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我市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民生的关切作为改革的方向和动力,百姓获得感实实在在,民生温度实实在在,一个个动人的民生故事正在吴都大地上演……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盛春花 责任编辑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