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高考季,总有关于高考的奇闻怪事在网络刷屏。今年霸屏的是湖北理科第一名常书杰。“第一”年年有,常书杰这个“第一”的“奇怪”之处在于,他曾在2015年以690分的成绩夺得钟祥市理科第一名、湖北省第8名的成绩,关键是———当年还上了北京大学!戏剧性的是后来,常书杰因沉迷打游戏放松学习致多门功课不及格,大三时被北大劝退。此后回到钟祥一中复读,再次参加高考,并重新夺魁!
网络舆论顿时哗然。“2019‘最传奇’的高考状元”、“学霸就是学霸,和时间无关”、“东山再起不改本色”、“拿第一名是想不想的事儿”、“有才就是任性”等等点评和跟帖蜂拥而至。一时间,常书杰成为“网红”。
类似的“网红”不止常书杰一个。常书杰的故事在网上传开后,有热心网友把另一个高考“奇才”———四川的张非(后改名张空谷)扒了出来。比起常书杰,张非有过之而无不及。张非先后四次参加高考,因沉迷于游戏先后被北大、清华劝退。最后一次参加高考又考入清华大学,最终用了10年时间才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张非也实至名归地斩获“高考狂人”、“高考牛人”、“高考钉子户”等称号。
网友们给张非戴上的这些闪光“帽子”中虽不无揶揄的色彩,对常书杰的点评中也不无“浪费国家资源和自己青春”的微词和“爱念高中不爱念大学”的调侃,但大多数围观者都是抱着叹服和猎奇的心态在点赞。
诚然,这些“天才”同学们矢志不渝的精神让人致敬,其非一般的智商更是让人惊叹。但这种做法是不是合适有待商榷,“吃瓜群众”不宜围观,更不宜点赞。
其一,有才不能作为任性的资本,于私于公都不能。于私,是对自己青春的耗费。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用来奋斗的。不能说复读不是一种奋斗,但对于这些“天才”学子来说,这种奋斗是一种简单的重复,犯不着为此支付几年甚至上十年的青春。于公,是对公共资源的侵占。高考资源对于每个人是均等的,因失常发挥而复读一次可以理解,但因主观任性而反复复读就不对了,特别是都考到名校了还折腾,除了浪费国家资源,还浪费了名校指标,侵占了其他考生的利益。
其二,比起智商,情商更重要。这两位高考“网红”有个共同点,就是考入名校后因沉迷游戏而退学。这就是说,这两个“天才”的自我控制能力太糟糕,是典型的智商高情商低!为何高考能拿高分而大学却屡屡挂科?因为高中阶段有家长和学校保姆式的督促,而大学校园相对宽松,没有人在身边贴身管教与提醒,便无法自控地玩物丧志,自然陷入“游戏人生”了。所以,无论对于个人、家庭,还是社会,情商的培养至关重要,甚至胜于智商的开发。而这,往往容易被忽视。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人中看客太多,很多人喜欢伸长脖子看热闹。这种现象在当今网络上可谓一览无遗。我们的网络看客也日渐显露出大师笔下看客的形象特征:无聊、无情、无知。“吃瓜群众”看热闹不嫌事大,添个盐加个醋,顺手点个赞,也成网络常态,一不小心就捧出个“网红”来。殊不知,这样的围观可能在无形中就播撒了虚假信息与不良情绪,过度围观还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对待上述这类非主流高考“网红”,不仅不宜点赞,连看客也不要当。不评论、不围观,才是正常心态。
作者:刘莲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