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夫妻靠做豆丝摘穷帽

深夜的小山村静悄悄,只有门外树上的叶子,被寒风吹动的“沙沙”声。王汝全轻轻地从床上爬起来,穿上厚厚的棉衣,走出房门,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此时是晚上12点,屋外一片漆黑。

拿出白天浸泡好的大米、黄豆、绿豆,按一定比例调匀沥干,架上磨浆机,接通电源,将这些原材料打磨成米浆,王汝全准备制作一种叫豆丝的美食。

54岁的王汝全是沙窝乡胡桥村3组人,患有先天性腿疾,右腿萎缩,行动不便,妻子赵金枝是一名聋哑人。

凌晨2点,王汝全打好米浆,妻子赵金枝起床了。王汝全负责烧火,妻子负责摊豆丝皮,这种合作模式已延续近20年。

锅烧热后,赵金枝手脚麻利地在两口大锅里刷上油,舀起一勺浆,沿着锅沿快速一旋转,然后用大蚌壳盖子把浆刮匀摊成一张薄饼,盖上锅盖烘焙,赶紧摊下一口锅。

第二口锅里的浆刚刮匀,第一口锅里的豆丝饼已经熟了,两手一掀,薄饼顺势摊在灶边的米筛背上,王汝全赶紧起身,端到室外的案板上平摊着晾凉。

整整4个小时,夫妻俩一刻不得停歇。200斤大米摊完已是早上6点,稍事休息,吃过早饭,夫妻俩又忙着将凉透的豆丝饼卷成筒、切成丝,然后拿到屋外的竹毡上晾晒。吃过午饭,睡个午觉,傍晚6点,他们又准备下一个轮回,洗米、淘沙、磨浆。

每年10月到第二年3月,是王汝全夫妻俩最忙也最快乐的时候。王汝全做豆丝用的大米和豆子,都是自家种的,品质有保证,信誉又好,每年做的豆丝都被老客户预订了,不用合作社帮忙,坐在家里,1万多斤豆丝就卖光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凭着自己的双手,夫妻俩靠打零工和做豆丝,养活了一家人,供2个儿子上学,如今小儿子已在城里安家,大儿子失踪多年,这也成为夫妻俩永远的心病。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王汝全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干部多次上门询问他有什么需求,王汝全总是说:“我过得挺好的,你们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吧。”去年,王汝全靠卖豆丝纯赚2万多元,除去各项开支,还存下1万多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太阳落山了,忙碌了一天,终于可以缓口气了。邻居间互相串门,相互打探着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吃完晚饭,王汝全夫妻俩早早地就上床睡觉,因为第二天他们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了。(记者熊孝平 周慧中  编辑陈振亮)